[“投资青羊——招商引资故事汇”: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写就的“青羊故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分享]-[事迹故事],内容来源于 [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青羊区投促局],转载请记得注明!
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写就的“青羊故事”
2025年3月,深圳湾的海风裹挟着科技与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窗前,望着鳞次栉比的科技企业大楼,青羊区驻深圳招商组的党员干部们脑海里回想着临行前立下的誓言:“深圳是改革的‘试验田’、创新的‘策源地’,我们不仅要在这里挖到‘真金白银’,更要蹚出招商新路子!”
困境破题:从拒绝中锚定突围方向
初到深圳,团队就碰了“软钉子”。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直言:“全国来招商的太多,政策都差不多,凭什么选你们?”更棘手的是,组员里大多是招商“新兵”,面对深圳“快节奏、高维度”的企业对接,对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不足,也缺乏针对性、策略性、科学性的招商战略。“企业要的不是‘政策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得变成‘资源连接器’——企业缺什么,我们就递什么。”一次复盘会上,全体党员干部达成了共识。

智训强能:招商新兵变身“产业翻译官”
“李总,您提到的不低于4000㎡工业用地需求,要求层高不低于4.5米、附近无污染企业、独栋为佳,我们已与区内平台公司对接,具体载体资料稍后发给您。”如今,组员与企业代表交流时的从容,很难让人联想到两个月前,她还对如何进行区情推介直挠头。这份蜕变,源于深圳组的“筑基三板斧”。理论培训。每周三晚开展1小时内部培训交流会,系统学习区情、人文历史、载体资源、产业政策及驻地产业结构等内容,做到应知应会烂熟于心。实战跟访。“新人”跟着有招商经验的“老人”跑企业,现场学如何从“企业官网新闻”“专利布局”里挖需求——比如某企业新申请“智能传感器封装”专利,立刻关联青羊的电子信息配套;某高管在演讲里提“供应链稳定性”,马上整理成都铁路港的数据。案例复盘。每次拜访后,团队围坐复盘,梳理“企业提了什么问题?我们答得准不准?遗漏了哪些信息?”,抓住每次机会查漏补缺、提升能力。再次拜访企业时,组员们不再是拿着千篇一律的政策宣讲,而是能精准地为企业提供诸如产业配套资源、人才对接渠道、技术研发合作机遇等“干货”,用实际行动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圈层聚力:织密资源网引凤来栖
“资源”是招商的“硬通货”。但如何从“单打独斗”到“圈层渗透”?深圳组盯上了商协会、高校校友圈和川籍企业家。“杨会长,我们青羊有个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正好需要您协会里的精密模具企业配套。”组员敲开深圳先进技术促进会的门;“刘师兄,听说您投资的卫星组件制造项目在找工厂选址,青羊的航空航天产业配套链很完善,我给您发份分析报告?”在南开大学渠道对接上,组员递出的不是招商手册,而是一份《蓉深航空航天产业协同机会清单》。更巧的是“以智引企”。在与某川籍企业家交流时,组员主动当起“家乡推荐官”,用“成都美食地图+产业机遇图”,让企业家直呼“没想到老家的产业配套这么‘潮’”。2个月下来,团队已和十余家商协会、高校深圳校友会建立常态化联系,项目库从零涨到五十余条。

茶媒聚势:盖碗茶局泡出合作成果
5月15日,当金沙的太阳神鸟遇见湾区的创新图腾,当盖碗茶的氤氲香气邂逅改革前沿的蓬勃朝气,一场关于蓉城与鹏城对话徐徐展开。一场“投资盖碗茶”推介会,把前期积累的20余家国央企、专精特新企业、行业协会代表聚到了一起。茶盏氤氲间,青羊的“烫金名片”熠熠生辉:航空制造,招商代表演示航空国创中心的“1+6+M”模式——611所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支撑、配套企业闭环,“落户就能对接订单”;数字经济,翻开《青羊数字经济场景清单》,金证科技负责人眼睛发亮:“和我们金融科技的算力需求正好匹配!”;文旅商融合,华住集团高管指着“文殊院-宽窄巷子”文旅带说:“这里的存量酒店,我们能激活!”自由洽谈像一场“产业相亲会”。爱博绿环保的负责人放下茶盏:“希望政府牵线社区和园区,我们想为成都的循环经济做点实事!”。市投促局的邀请更直接:“成都有熊猫、有哪吒,有安逸也有拼搏,欢迎来投资,我们做‘一站式’服务!”现场,航空零部件研发、高品质酒店建设等5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当茶香散去,留在与会者心间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圳组持续推动“航空产业链企业青羊行”系列活动,邀请大湾区客商赴青羊实地考察产业载体和应用场景,让“纸上的优势”变成“眼前的场景”。

深蓉同频:招商员的角色新蜕变
如今的深圳组,每周更新“战绩榜”,涵盖企业拜访数、项目信息数、渠道搭建数、项目签约数等核心指标;组员手机里存着200多个企业联系人,备注细致到“张总偏好早茶谈事”“李董关注子女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角色在悄悄转变:从“政策宣讲员”变成“产业分析师”,从“项目牵线人”变成“问题解决者”。夜色漫过深圳湾的天际线,招商组办公室的暖黄灯光却愈发明亮。他们在讨论下周计划拜访的新能源储能企业需求,在修改给某芯片设计公司的“定制化配套方案”,也在计划组织一场“深圳企业家家属成都行”——让企业家的孩子看看熊猫,让家属尝尝老妈蹄花,用“情感纽带”加固“产业链接”……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偶尔的轻声讨论,织成深夜里最温暖的协奏曲。他们不是在“做方案”,而是在给每个企业写“专属情书”——把企业的“发展痛点”写成“青羊解法”,把企业家的“牵挂小事”变成“合作温度”。这,或许就是深圳招商的“密码”:当改革前沿的海风,吹过青羊人滚烫的赤子心;当“产业蓝图”的墨笔,蘸满“解决问题”的诚意;当“政策宣讲”的声音,变成“我懂你”的默契——每一次深蓉联动的握手,都在为青羊的产业拼图添上最生动的一笔;每一段带着茶香、带着熊猫笑、带着甜水面香的故事,都在为青羊高质量发展写下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