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激光器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招商实务]-[招商图谱],内容来源于 [中商情报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激光在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比例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激光器行业在技术研发、产品性能提升、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产业链
激光器产业链上游由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数控、机械、电源构成,是激光产业的基石,准入门槛较高;中游是各类激光器的生产制造,包括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固态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等;下游为激光加工设备,包括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打标设备、激光雕刻设备等,终端应用于汽车、钢铁、石油、航空航天等应用行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激光器产业链以上游高壁垒核心部件(YAG晶体掺杂精度≥0.8at%、LD芯片电光效率>60%)为基,中游技术分化形成五大激光器品类——光纤激光器(10kW级厚板切割)、准分子激光器(193nm光刻精度≤7nm)、超快激光(脉宽<1ps)等主导高端制造;下游通过精密加工设备(切割定位精度±2μm、焊接气孔率<1%)赋能汽车(白车身焊点强度>4kN)、航天(涡轮叶片孔加工公差±0.02mm)、半导体(晶圆隐形切割崩边<3μm)等核心工业领域。未来发展聚焦功率极限突破(光纤激光>50kW)、波长覆盖延展(中红外>5μm)、智能化集成(AI实时焊缝跟踪),亟需攻克超快激光成本(皮秒激光器均价降低30%)、国产材料替代(GaN衬底位错密度<100/cm²)、复合工艺开发(激光-电弧协同效率提升40%)等瓶颈,以支撑新能源电池制造(极片切割毛刺≤5μm)、钙钛矿光伏(划线精度±1μm)等新兴需求。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光芯片
(1)市场规模
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光芯片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格局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37.62亿元,较上年增长10.24%,2024年约为151.56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66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光芯片行业加速向“高集成度+场景定制”迭代,核心技术聚焦硅光调制效率(带宽≥67GHz)、CPO共封装热管理(功耗降50%)及车规级可靠性(85℃@5000小时)。挑战在于III-V族材料外延缺陷率(>0.5/cm²)、高端光刻设备依赖(自给率<20%)及美日专利壁垒(80%核心专利被垄断);机遇源自“东数西算”推动1.6T光模块需求(年增60%)、汽车激光雷达芯片渗透(2026年单车搭载量达8颗)及量子通信探测效率突破(>25%)。未来需突破铌酸锂薄膜一致性(波长精度±0.03nm)、III-V族/硅基异质集成及超低损耗波导(插损≤0.1dB/cm)。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伺服电机
(1)市场规模
伺服电机又称执行电动机,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伺服电机在自动化设备的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伺服电机行业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195亿元,同比增长7.73%,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223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我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企业布局情况
汇川技术以纳米级定位精度(±0.1μm)与车规级安全认证主导工业机器人及新能源领域;埃斯顿凭借EtherCAT总线高速响应(≤250μs)领跑高端机床控制;步科股份以微型无菌电机(直径≤28mm)突破医疗设备核心驱动;昊志机电以24万转电主轴技术垄断半导体精密制造;峰岹科技依托BLDC控制芯片实现电动工具10万rpm高转速国产替代。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工业机器人
(1)产量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约为55.64万套,同比增长14.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超过60万套。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2)重点企业分析
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与人形机器人、特种作业等新兴场景爆发,技术聚焦核心部件自主化、AI集成及成本优化;政策驱动出口强劲增长(2025年Q1同比增67.4%),但需应对高端传感器进口依赖、国际生态壁垒及长周期研发投入等挑战,未来三年创新方向将集中于高精度零部件标准化、全球化服务网络构建及跨行业技术融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