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吉政办发〔2023〕5号)]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吉林]-[招商政策],内容来源于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关于完善肉牛政策性保险服务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部署要求,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量,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策性保险配套资金保障
各市(州)、县(市)要根据本地肉牛养殖总体情况,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足额安排肉牛政策性保险配套资金,做到应保尽保。
二、适当调整承保机构
落实好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管理工作要求,按照我省承保机构遴选工作安排,适时对承保机构进行调整,提高承保主体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推动肉牛政策性养殖保险提质增效。
三、建立长效防灾减损服务机制
通过保险承办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利用保险+专家服务组织、保险+“吉牛帮”、保险+动物防疫社会化组织等形式,完善保前、保中、保后服务,提升保险业务服务能力,降低投保牛只出险死亡率。
四、加强承保机构网点建设
肉牛政策性保险承保机构要加强基层网点建设,根据经营需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注重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内部管控制度,提高保险服务能力和保险承保理赔服务效率。
五、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管理水平
承保主体应当加强对从事保险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教育管理,做到懂业务、守规矩、精服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肉牛养殖企业(场、户)的技术培训指导,使养殖主体能够懂技术、守诚信、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
六、进一步规范开展保险业务
在现有肉牛政策性保险条款文本基础上,研究制定肉牛政策性保险示范性条款,规范承保机构和投保养殖户的权利义务。由保险业务管理部门指导保险行业协会研究制定肉牛政策性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纳入地方性执行标准,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强化环节管控,使肉牛政策性保险业务更规范、更科学。
七、增强承保机构市场竞争活力
各县(市)要为承保机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业务环境,加强对承保机构的考核、监管,提升承保机构服务能力。
关于进一步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加快全省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强种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推动肉牛种业创新
启动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和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建设。由省农科院牵头的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要依托农业农村部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东北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东北肉牛性能测定站项目,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快启动运行,支持以西门塔尔牛扩群提质为主体,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方面有所突破。由延边大学牵头的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要抓紧履行中心成立报批程序,依托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延边黄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与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在延边黄牛品种选育、高端品种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两个中心”还要在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成熟技术方面加快转化推广,打造全国领先的肉牛种业创新平台。
二、加快新品种培育
积极推进省内肉牛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育种机制,利用传统和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支持皓月“沃金黑牛”、金牛牧业“桦牛”、省农科院“肉用草原红牛”、新牧科技“吉牧牛”等肉牛新品种培育,做到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审定一个。
三、加强遗传资源保护利用
加快肉牛种质资源中心建设,支持吉林农业大学与种业企业建设吉林长春肉牛种质资源中心,延边大学与延边肉牛企业建设延边黄牛(延边牛、延黄牛)种质资源中心,建立肉牛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开展肉牛品种保护与繁殖更新、遗传材料冷冻保存、地方品种优良基因挖掘与利用等技术研发,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种质资源利用价值。加强延边牛种质资源保护,支持延边州围绕延边牛保护与利用,设立延边牛保护区,加快建设一批延边牛保种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延边牛保种场,不断扩大延边牛核心群数量,持续开展本品种选育,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实现产肉能力和质量水平双提升。
四、提高种源生产能力
支持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开展智能化改造,实现扩能升级,鼓励基础条件好、有能力的种牛企业高标准新建种公牛站,不断扩大优质种公牛群体规模和质量,提高冻精生产和营销数量。进一步加强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制定《吉林省省级肉牛核心育种场评选条件》,支持建设一批省级肉牛核心育种场,督促指导企业加强选种选配,强化生产性能测定,加大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推广使用,加快提高供种能力和供种质量。按照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在巩固提高现有4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新创建一批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支持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从国外省外引进优质种牛和可繁母牛,不断补充和扩大肉牛种质资源;对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采取胚胎移植方式生产的优质种牛参照现有引种补贴政策给予支持,逐步摆脱进口依赖。
五、建立健全基层繁殖改良网络
制定标准化肉牛繁育服务站点建设规范,组织开展标准化肉牛繁育服务示范站点创建活动,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站点。加强对肉牛繁殖改良员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繁殖改良员队伍。探索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建设乡村服务站,完善冻精存贮、运输冷链、液氮供应网络。大力推广“吉牛帮+种公牛站+繁改员+养殖场(户)”肉牛冷冻精液推广使用模式。加强肉牛冷冻精液经营单位备案管理,定期开展肉牛冷冻精液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销售不合格冷冻精液行为。
六、建设数字化繁殖改良平台
支持吉林农业大学等与“吉牛·云”平台合作建立吉林省肉牛大数据选种选配研发中心,收集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后裔测定等数据,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育种统计和遗传评估作用,建立系谱和性能测定数据库,构建数字化育种评估和科学选配体系,实现育种数据共享共用,科学指导选种选配基础性工作,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数字化服务保障。
七、实行生产性能跟踪测定
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要坚持以种牛生产企业自行测定为主的原则,测定站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样测定。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年度测定计划要求,督促指导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及测定站开展测定工作。同时,鼓励屠宰、繁育、育肥企业参与测定工作。不断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测定质量水平。
八、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用足用好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建设补助、新品种培育、优质冻精补贴等现行政策,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政策及时落地。积极争取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种业发展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吉林省“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专属金融产品的支持,建立以政策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