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分享 > 事迹故事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最美招商工作者”张涛:一个可以“三十六变”的优秀招商人

郭志花  2023-10-04  环球网

  他是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从事招商引资工作以来,他不分节假日,舍小家为大家,对接企业超过1000家。

  他也是可以“三十六变”的优秀招商人、是风格百变的“百变特工”,工作中,他可以随时化身产业研究分析的“情报员”、企业项目投资的“策划员”、重大项目攻坚的“战斗员”、项目落地服务的“勤务员”。

  他叫张涛,今年46岁,是经济工作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自2009年以来,先后在陶家镇、杨家坪商圈办、九龙坡区商务局、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长期从事招商引资工作,一线招商实战经验丰富。曾获评三等功3次,为重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快人一步抢抓招商机遇

  他是产业研究分析的“情报员”

  “作为招商人员,分析研究产业的能力对于招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懂产业,才能敏锐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招商机遇,快人一步开展项目对接。”这是张涛常常鞭策自己的一句话,因此在工作中,他总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钻研、去挖掘。

  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新需求,电子书成为了张涛随身物品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他坚持不断学习积累,随身携带电子书设备,利用出差路途上碎片化时间学习信息技术、药械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积极利用自媒体网络进行学习,如果在工作中接触到各个行业专业人士,在交流过程中,他都会主动请求对方推荐该行业里的专业微信公众号,通过关注学习,不断汲取产业前沿领域最新知识。

  另一方面,他深知想要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必须通过实地走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他坚持“走出去”学习,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将先进经验、理念,不断“引进来”。从事招商工作以来,他不分节假日,舍小家为大家,平均每年出差150天以上,对接企业超过1000家,成为大家口中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其中,高新区引进的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项目线索来源,便是在深入开展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在高新区招商主攻产业方向精准聚焦后,招商团队变“被动招商”为“主动发掘项目”,对主导产业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全面筛选。在分析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时,发现重庆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与信创产业领域“硬科技”龙头企业中国电子,在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方面匹配度很高,且随着国家安全可靠替代工程顺利实施,信创产业国产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也正是抢先掌握了这一有效信息,后面的对接和洽谈才变为了可能。

  帮助企业把投资意愿转化为投资项目

  他是企业项目投资的“策划员”

  “找准标的企业后,经过前期对接沟通,大部分企业都有来高新区投资的意愿,但企业对于来高新区做什么,有些并不是很清楚,帮助企业把投资意愿转化为投资项目,就是我们招商工作者需要做的。”这也是张涛在招商工作中感触最深的一点。

  在实际招商工作中,他也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帮助企业策划投资项目上。例如在掌握中国电子有意来重庆投资这一消息后,为了更加充分找准项目切入点,吸引项目落地,他第一时间找来团队成员,通过“大数据资源平台”海量数据的筛选与甄别,提取中国电子产业布局、以往投资政策需求、财务数据等关键信息,对中国电子进行了“精准画像”,绘制出项目对接路径图谱,并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设计了扶持政策,形成了一份长达20多页的项目策划及落地可行性分析报告。

  在市级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成功与中国电子西南地区项目负责人取得联系,当把精心准备的项目策划书递交给项目负责人后,对方不由自主地感叹:“你们是有备而来,准备得这么充分,也很专业,我们想要的信息你们基本上都提供了”。

  扎实的项目前期分析与研究,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对接效率,也让企业看到了高新区的诚意,为项目后期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4小时待命以办公室为家

  他是重大项目攻坚的“战斗员”

  “重大招商项目招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每一个大项目都是一场硬战。”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项目也是如此。

  为了随时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和诉求,张涛和项目团队全体几乎24小时待命,以办公室为家的生活成为了常态。有时为了核算资金成本或修改一处表述,经常与企业沟通到凌晨1-2点,直到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为止。从项目合同初稿到最终签约,前前后后修改80余次。虽然过程曲折漫长,但高新区招商人专业和敬业的精神打动了客商,中国电子与重庆市政府于5月正式签订战略协议,7月与高新区签订了落地协议。

  该项目总投资101亿元,将在高新区建设西南信创技术研发示范中心和中电(重庆)软件产业园,后期将在高新区打造成西南信创产业要素集聚中心、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电子西南研发中心、大数据产业集聚中心、西南地区信创产业生态联盟。

  用“店小二”精神服务好项目

  他是项目落地服务的“勤务员”

  重大项目的招引过程中充满困难和艰辛,但签约仅是第一步,真正让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贴心的服务。

  他经常说:“要用‘店小二’精神来服务项目,只要项目招进来了,就要服务好,绝不能签约时热热闹闹、落地后不闻不问”。

  在与中国电子项目负责人交流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事儿找我”,在后期中国电子项目摘地、场地装修、地块管网改迁等工作中,不管是与招商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只要企业找到他,他从不推诿,总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科学城“金凤凰人才政策”刚发布,他便第一时间拨通项目负责人电话,详细介绍政策内容、申报流程,生怕企业错过申报蒙受损失。

  也正是因为这些服务细节,让企业感受到他的用心待人、真正为企业着想,他和项目方负责人处成了“知心朋友”,相处十分融洽,只要有招商线索就会第一时间告诉他。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南信创技术研发示范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中电(重庆)软件产业园也即将动工建设。而意外的收获是,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在中国电子的牵线搭桥和推荐下,30多家中国电子上下游生态链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

  “金篮子”要装“金鸡蛋”

  优秀招商人“接待热”中的“冷思考”

  自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以来,2021年科学城核心区GDP实现两位数增长。科学城建设实现扎实起步、良好开局,这其中招商引资工作功不可没。光大集团、中国电子、平安集团、国电投等一批央字头、国字号500强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与张涛的工作息息相关。作为科学城核心区招商部门主要负责人,他始终坚持“科学城是‘金篮子’要装‘金鸡蛋’”工作要求,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结合自身招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高新区招商“二六”工作法。其中,“二”是指“精准化”定位、“差异化”招商,即围绕科学城发展目标,紧盯“硬科技”领域精准发力,招引“硬科技”企业,走“差异化”竞争道路,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六”是指在“怎么招”方面,对招商工作流程进行重构,提出“六步走”,即“明确定位、剖析产业、锁定标的、拓展渠道、策划定制、高效服务”等六个环节,真正实现高效精准化招商。

  2019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高新区建设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并明确提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设科学城。科学城作为重庆投资的热土,一时之间慕名而来询问政策、洽谈合作的企业络绎不绝,招商部门每天忙于接待异常繁忙,但一段时间下来收获却甚微。

  作为一名招商“老兵”,日常招商工作中的“接待热”引起了张涛的“冷思考”。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撒胡椒面”粗放式招商效率低下,特别是随着区域招商竞争的加剧,比拼优惠政策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有了对传统招商方式的审视和反思,张涛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工作中要求一线招商人员必须克服“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是着手解决科学城招商“招什么”的问题。

  与此同时,市委主要领导到科学城核心区调研,明确提出建设科学城“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在主动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张涛迅速调整招商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科学城发展定位,一方面在日常项目接待中主动做减法,主动放弃不符合科学城发展定位的项目;另一方面,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硬科技”领域,深入分析行业前沿趋势,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科学城发展最需要的“硬科技”项目中去,主动出击大力招引“硬科技”企业,避开与其他区域同质化招商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据介绍,下一步,科学城将打好“投资+政策”组合拳。学习借鉴合肥、上海张江等先进地区招商经验,进一步做实投资平台,加快构建“招商找标的、投资促落地”的工作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紧盯主导产业持续发力,坚持久久为功,保持发展定力,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生态圈打造为引领,加快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围绕主导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引进聚集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瞄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发挥科学城在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做“产值税收”简单的搬运工,紧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在双碳经济、元宇宙等“风口”行业提前谋划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招商“三步走”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关于吸引项目精准快速落地,有什么经验可供分享?张涛表示:“精准招商引资,需分三步走,拟清思路,然后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三步走”,第一步便是找准方向。例如高新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明确了四大主导产业为招商方向;第二步是锁定目标。通过对行业的深度分析,高新区绘制了科学城主导产业招商图谱,明确了细分领域龙头,找到符合科学城产业发展的科技型企业。第三步是开辟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项目核心团队,开展上门招商,实现了“大数据精准制导,优策划靶向招商”。招商过程中,高新区更注重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历时两年时间,打造了一支专业对口、产业熟悉、行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团队,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助推科学城招商引资工作打开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这条“生命线”,奋战在招商一线的招商专员、负责项目推进的“店小二”们,靠着执着专注、百折不挠的斗志种出了“金种子”,孵出了万亿产业。据悉,自2018年11月2日,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挂牌运行以来,全市千余名招商工作者,不分白天黑夜、不顾严寒酷暑,共引进项目6970个,正式合同额43087亿元,资金到位额8245.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们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向他们致敬!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76-4219-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