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贵州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简介

不详  2022-12-22  罗甸县人民政府网

  罗甸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黔桂两省区结合部的红水河畔,紧邻“中国天眼”,距省会贵阳150公里,距州府都匀170公里。国土面积3013平方公里,辖8镇1乡1街道,186个村(居、社区),总人口36.7万人,有汉、布依、苗、侗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

  罗甸历史文化悠久。始有建置史载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置庄州,下辖乐安县(今罗甸境内)。贵州早期的地下党支部——中共蛮瓦党支部在这里诞生,罗甸人民赓续红色血脉,用生动实践创造了“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厚植劳模土壤,先后涌现出11位“全国劳模”。多彩民族文化、隐秘红色文化、独特劳模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绵延赓续,共同构筑了罗甸深厚的文化底蕴。

  罗甸交通条件便利。贵百、余龙高速在罗甸“十字交叉”,G552、G212国道、FAST专用旅游通道过境。沿红水河航道直下西江、珠江,罗妥港口至龙邦口岸仅300余公里,至广东磨刀门港仅1200余公里,水陆并进、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正在推动罗甸崛起成为贵州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连接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

  罗甸气候温润宜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9.6℃,冬季平均气温11.6℃,年日照1350—1520小时,年均降雨量1335毫米,无霜期长达33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是全国“菜篮子”生产县、贵州水干果和蔬菜主产区之一,特色农产品扬名省内外,罗甸脐橙、火龙果、艾纳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中国火龙果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罗甸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玉石、大理石、硅等矿产30余种。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拥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宽阔水域。有被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的大小井风景区、“三叠纪”大贵州滩板庚滩、世界最大的打黛河天坑和董架五行天坑、红水河水上漂浮栈道等特色旅游资源。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贵州最佳避寒地”,“阳光、运动、甜蜜、慢生活”的罗甸专属4S旅居生活品牌渐入人心,是康体养生、冬季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2021年前三季度高质量绩效评估排全省48个Ⅱ类县第4位,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64亿元,增长11%,增速排全州第3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911元、13924元,分别增长8.5%、10.7%。

  【历史沿革】

  罗甸,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汉属牂牁郡谈指县。三国时属蜀汉益州。隋属牂牁郡州隶属宾化县。唐属庄州乐安县。宋属罗甸国,后改称罗蕃(博)。元为罗蕃(博)首府。明称罗斛哨,属广西右江道泗城州。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改为罗斛厅,隶属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置罗斛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名罗甸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贵州省划分为十一个行政督察区,罗甸县属第二行政督查区,督察专员公署设在独山县。1951年3月23日罗甸县和平解放,属独山专区。1951年12月改属贵阳专区。1952年12月贵阳专区改称贵定专区,专署由贵筑县迁至贵定县。1954年1月设罗甸布依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改称罗甸布依族自治县。1956年8月建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划归黔南自治州。根据民族自治州所属县不再冠以相同的民族自治县名的规定,罗甸布依族自治县改称罗甸县。此后,罗甸县一直属黔南州。1958年12月贵州省撤并一部分县,黔南州撤销平塘县,将平塘县的通州、克度、西关3个区(公社)划入罗甸县。1961年8月恢复平塘县,由平塘划入的3个区(公社)又回归平塘县。1991年11月撤区、并乡、建镇前,全县有6个区和一个区级镇,49个乡和1个乡级镇,271个行政村1770个村民组,3个居委会和11个居民小组。撤区、并乡、建镇后,全县设19个乡和7个乡级镇,27l个行政村,1769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和11个居民小组。2014年初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斛兴街道、龙坪镇、边阳镇、沫阳镇、罗悃镇、茂井镇、逢亭镇、木引镇、红水河镇、凤亭乡共8镇1乡1街道,177个村和15个社区居委会。2022年,全县辖斛兴街道、龙坪镇、边阳镇、沫阳镇、罗悃镇、茂井镇、逢亭镇、木引镇、红水河镇、凤亭乡共8镇1乡1街道,171个村和15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划】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边陲,县境北连惠水、长顺县,西邻紫云、望谟县,东北与平塘接壤,南以红水河为界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国土面积3013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1乡1街道,171个村,15个社区。总人口36.7万人。是“中国火龙果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康体养生、冬季避寒的最佳目的地。

  罗甸县境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春早、秋迟、夏长、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9.6℃,无霜期长达335天,素有贵州的“天然温室”之称。

  【自然地理】

  罗甸位于贵州南部,与广西隔红水河相望,全县总面积30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万公顷。县城距省会贵阳150公里,距州府都匀170公里。辖8镇1乡1街道171个村,15个社区,户籍总人口3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5.9万人,城镇人口13.3万人,乡村人口23.4万人。人口出生率9.72‰,自然增长率-0.34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森林覆盖率63.09%。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秋迟、夏长、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20.3℃,年均降雨量1069.8毫米,无霜期长达351天,素有“阳光罗甸,康养湖城”之称,是康体养生、冬季避寒和休闲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是全国“菜篮子”生产县,是贵州水(干)果、蔬菜主产区之一,蔬菜、脐橙、火龙果等农产品扬名省内外。

  罗甸县行政区域总面积为301307.80公顷,湿地1350.09公顷,耕地26091.49公顷,种植园用地9855.96公顷,林地235175.06公顷,草地4217.51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148.19公顷,工矿用地714.65公顷,住宅用地3353.9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367.92公顷,特殊用地61.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442.2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715.38公顷,其他土地6813.41公顷。

  罗甸县已发现矿产共23种,其中优势矿产有冶金用石英岩、饰面用辉绿岩和大理石、砖瓦用页岩、粘土岩、罗甸玉(透闪石)、石英猫眼、全县有效探矿权7个,有效采矿权33个。

  全县拥有大小河流39条,总长约为728.81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88亿立方米,2021年地表水19.15亿立方米,地下水3.978亿立方米。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8.234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丰富。

  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63.09%,拥有水源保护林等森林面积0.5334万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53%,绿地覆盖率42.5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13.12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22年1-8月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较2021年提高0.4%;各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未出现劣于V类水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乡镇及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各功能区噪声、交通噪声、区域声环境总体保持良好。

  【民族宗教】

  一、民族分布

  罗甸县境内居住有布依族、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壮族、瑶族、水族、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1%,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5%,苗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14%。

  二、民族文化

  民间山歌:有汉山歌、布依族情歌、布依族礼俗歌、布依族酒歌、布依族年歌等。

  民间技艺:土布制作、苗族服饰制作、手工造纸、大井酿酒、荞灰豆腐、黄豆鸡、合叶粑、狗蹦肠、木工、铁具制作等。

  传统体育:斗陀螺,甩花包、扭扁担。

  岁时节令:春节、元宵、完年、三月三(三月十三)、七月半、端午节。

  口头文学:1990年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罗甸县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国民间诗歌集成》60余万字。2008年出版45万字的布依族情歌《蒙江恋歌》。

  民间戏曲舞蹈:《刷把舞》《铙钹舞》《花包舞》《板凳舞》《毽舞》《织布舞》《阳戏》《地戏》《花灯戏》等。

  乐器:铜鼓、皮鼓、姐妹箫、笛、锣、铰、钹、月琴、四弦胡、唢呐、木叶等。

  三、民族工艺

  民族服饰、手工艺:土布床单、刺绣、蜡染、靛染、手工造纸、剪纸、织布等。

  纺织:布依族姑娘自古以来能耕善织,开荒挖土,种植棉花。用碾花机碾去棉花籽,弹成棉条,从而用纺花机纺成线团,再把线团按黑白编织成各种布。有米格型、柳条型、lacxiul、lacngih、waaisdaaus等多种花样土布。

  布依族花帘:一般有门帘和帐帘两种。门帘挂在新婚房门上,从结婚之日开始挂起,遮住木门,顶部用花线绣上花鸟草虫,其他部分是另一颜色土布或市场机制布;帐帘为蚊帐前沿顶部一块绣有花鸟草虫的彩布,过去都是人工刺绣,现在人工刺绣较少,改为机器刺绣。

  花围腰:布依族妇女,一般都有一张花围腰,其大小同自身穿的女装衣服前面大小一样,上面绣有桃花、荷花、牡丹花、喜鹊、锦鸡、鸳鸯或蝴蝶,围腰制作的精致程度显示着戴围腰者的心灵手巧和刺绣水平。

  花鞋:一对布鞋,用几层白布幅贴在一起,用麻线打鞋底,有打满天星式的,也有横竖行的。鞋面绣上花朵、虫、鸟、蝴蝶、蜻蜓等从大到小顺着鞋帮刺绣。一般赶场,走亲访友、社交活动穿新花鞋。

  苗族刺绣:苗族刺绣主要是自制绣花裙。按地方习俗分逢亭、纳坪苗族和平岩苗族。逢亭、纳坪苗族穿的是白底红花裙;平岩地区苗族穿的是黑底红花裙。绣裙以红色花线为主,相间部分还有黄、绿、蓝色花线。一件花裙绣有各种图案,比较复杂。上装是领部直到前胸向下至裙扎部分绣有方花、直条。袖口和手臂用两圈花环修饰,衣领后有约一平方尺布,布上绣有花专吊在衣背肩上。花裙有九层不同花纹组成锦绣的裙身,下半部有18条曲花纹,上半部两侧用绿或蓝色布条,中间用青布一块镶成三部分与裙腰一起扎住上衣,配上头戴银制花铃,苗族妇女显得更美丽。

  四、民族民间文艺

  苗族夜乐舞在栗木乡拉来寨流传约300多年,音乐伴奏不用旋律,只用鼓、锣、镲打击伴奏,演员不化妆,只穿朴实素净的民族服装,舞步多变,场面宏大,堪称苗族民间舞蹈的孤本。1957年3月《夜乐舞》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工农业余汇演获得好评,受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2000年由文物管理所挖掘、整理,编排创作苗族《夜乐舞》,参加全国广场舞蹈大赛,获文化部颁发铜奖,当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芦笙舞》《花棍舞》,布依族《织布舞》《相诺舞》《耙糟舞》等被列入县级名录。

  民间音乐 《苗歌》《布依情歌》、布依长号、唢呐、四弦胡等列入县级名录。

  民间技艺土布制作、苗族服饰制作,土布小缸青染布工艺是罗甸少数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2005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工造纸、荞灰豆腐、酿酒、素剪粉、黄豆鸡、荷叶粑和狗确肠等民间技艺,广泛流传全县各乡镇少数民族地区。

  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传说):《汗皇和祖皇》《王岗与项龙》《七个神孩》《神龟》《黄克麻要死了》《会旅行的指路碑》《麻窝内里奇遇》《抹乱传说》《南越文化部落一八达传说》《千古奇缘姊妹峰》《石头寨》《颜公的故事》《罗甸九十九个潭》等。这些民间文学,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传统戏剧:境内有《花灯戏》《阳戏》《锥愿戏》和《上灯戏》等。《阳戏》主要流传罗甸县董架乡和栗木乡,已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戏》流传于板庚乡、木引镇、龙坪镇等乡镇,还有逢亭布依族戏剧《小幺妹》,用布依语译演汉剧《乾隆下江南》《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民间乐器民间常用乐器:唢呐、大号、皮鼓、二弦胡、四弦胡、箫、笛、芦笙、锣、铙、铰、钹、铃、木鱼、锣、铜鼓、铜锣、镲等,以及木叶也用来吹奏作为乐器使用。

  【政府网站】http://www.gzluodian.gov.cn/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282-1780-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