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试验区南部,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海拔861.5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降雨量1340.6毫米,平均气温14.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街道)578个村(社区),居住着汉、苗、彝、白、布依等26个民族126.37万人,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的规划区域,是毕节试验区连接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节点,素有“宝桢故里、洞天织金”之称。
织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多元,风光秀美。秦属巴郡,汉属牂牁郡,晋以后彝族入主,至唐为晖州;宋、元、明为毗那;清为平远州;民国三年改称织金。晚清重臣丁宝桢、矿务大臣谌湛溪、地质学家丁道衡、一代名医王希仲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织金这片土地。民族文化浓郁、底蕴深厚,苗族跳花坡、多声部情歌对唱、美妙“三眼箫”、芦笙舞,彝族火把节、布依族情歌、穿青人“傩戏”等民族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境内山灵水秀,景色怡人,有以大、奇、全、美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第一洞”——织金洞,有以洞中有洞、桥上有桥、水上有水奇绝景观而被国际著名地貌学家威廉姆斯誉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全国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织金大峡谷,有融湖光山色为一体、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水电站,有兼容三峡奇观和桂林灵秀的高原平湖——东风湖,有世界罕见、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财神庙,有贵州“十大新地标”之一织金古城。县城汇聚108处泉眼,112处古寺、古墓、古桥、古塔等,集溶洞、湖泊、峡谷、天窗等山水风光和文物古迹为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
织金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县已探明储量矿藏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107亿吨,占贵州总量的20%以上,有“西南煤海”之称;磷矿14.9亿吨,占贵州总量的55.7%;大理石191亿立方米,重晶石2000万吨,铝矾土1565.44万吨,高岭土储量在1.5万吨以上,白度值达90%以上,其它各类矿产资源储量也极为丰富。辖区大中型水库4座,蓄水量约6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竹荪制种、生产和贸易基地,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曾作为周恩来总理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重要菜肴和上海APEC峰会的主菜之一。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28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1.99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6.8%,两年平均增长4.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3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6%,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8.1%。全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8993元。
【历史沿革】织金县,商、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巴郡汉阳县,汉属益州牂牁郡,蜀汉前期属南中牂牁郡平夷县,蜀汉后期属罗甸国,晋时属宁州牂牁郡地,成汉时属宁州平夷郡,后秦时属宁州夜郎郡,宋齐时属平蛮郡,梁、陈时属宁州羁縻州,为卢鹿部宗亲阿扯统领,唐时属罗甸国,宋时属绍庆府腪州,元时属八番顺元宣慰司亦溪不薛(蒙古语,意为水西之地)地的雷坡、磨坡、高桥、市北洞长官司,明时属贵州宣慰使亲领十三则溪的陇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则溪地。
清康熙五年(1666)建平远府,二十二年(1683)降为平远州,曾隶大定府(府衙设在今大方县)。二十六年(1687)降大定府为州,与平远、黔西3州同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复隶属大定府。民国二年(1913)平远州改为平远县,隶属贵西道。三年(1914)平远县改为织金县。民国时期先后隶属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毕节。
解放后隶属毕节地区专员行政公署,现为毕节市政府。
【行政区划】目前,织金县辖33个街道乡镇,其中,7个街道,16个镇,10个乡(含7个民族乡),即双堰街道、文腾街道、金凤街道、八步街道、三甲街道、绮陌街道、惠民街道、桂果镇、牛场镇、猫场镇、化起镇、龙场镇、以那镇、三塘镇、阿弓镇、珠藏镇、板桥镇、中寨镇、马场镇、白泥镇、少普镇、熊家场镇、黑土镇、自强苗族乡、大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鸡场苗族彝族乡、实兴乡、上坪寨乡、纳雍乡。
全县共有578个村级行政区域,2539个村民组,实有农耕地面积125.58万亩。
【地理位置】织金县地处东经105°21′~106°10′,北纬26°21′~26°51′,位于贵州中部偏西,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东临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东南连安顺市西秀区、南毗普定县,西接凉都六盘水市,北抵大方县、黔西市。县城距省城贵阳最新里程86公里,距安顺市95公里,距毕节市144公里。
【区域面积】织金县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占毕节全市面积的10.68%。
【地质地貌】县境地层出露有第四系、侏罗系、三迭系、二迭系、石灰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等,其中以二迭系、三迭系出露较广泛。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三塘镇岩洞口村高石庄最高海拔2262米,东北部龙场镇讨瓦三岔河、六冲两河汇合处的大煤洞最低海拔861.5米,相对高差1400.5米。全县地势地貌分为两部分:从原以那区的正平、大院,原城关区的中寨、阿烈、平寨、白岩到原珠藏区的高坪、高山、打括、黑土等地的东部或北部边沿为界,以东属黔中丘136原地带,以西属黔西高原地带,耕地面积11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的40.4%,其中海拔1600~2000米的地势面积736平方公里,占63.56%。区内深沟、峡谷槽谷交错,山高坡陡。顶部三坝、岩洞田等地残存的山原剥夷面,地势开阔,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高丘草地,具有山原牧地的特色风光。由山原面分别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射延伸,海拔逐次降低到1400米。东部地区属丘原、河谷地带,土地面积17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9.6%。区内岩溶发育灰岩分布广泛,沟谷深切、交错,坡地、丘陵地居多,占97.3%。峰林耸立,盆地、槽谷、河谷、洼地常常镶嵌于群山之间。县内较大的坝子有猫场坝子、熊寨干河坝子、大陌坝子、桂果坝子等。由于织金处于高海拔岩溶地区,碳酸盐类岩石极为普遍,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2%,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形态多样,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岩溶丘陵、干谷肓谷和石牙、峰林、峰从、落水洞、漏斗、竖井、暗河、天窗、溶洞、天生桥等遍及各地。峰丛、槽谷、丘陵、洼地主要分布于县中部和东北部,岩溶表现为多峰突起。由此而导致地下水丰富于地表水的现象,著名的织金洞(打鸡洞)就是这种岩溶发育地貌典型的岩溶洞穴。此外,峰林、岩溶、谷地主要分布于牛场、猫场一带,由于地表岩溶作用较强烈,岩石溶蚀,加之地层的构造关系,形成突起于地表的峰林,并多呈条脊背状排列,间有岩溶谷地分布。
【山脉河流】乌蒙山脉蜿蜒从纳雍县向织金西部后寨乡三坝与中寨镇普作之间分三支进入县西北部、西南部及中部。西北延伸的有铧口大山山系,从原城关区普作乡铧口大山起经原以那区的大院乡、正平乡、黄莺展翅又分为两支山系,一支经落圈到金龙直插六冲河边;一支经原多吉乡、新场乡、山脚乡、八步镇至化处。最高峰铧口大山,海拔2122米。中部一支为凤凰山系,从原三塘区三坝大屯山起经原普作乡、后寨乡、白岩乡、高坪乡、高山乡、打括乡、黑土乡、实兴乡、干河乡、李井乡、岩寨乡、太平乡、渔塘乡直至原龙场区的讨瓦乡。西南部一支为高石庄山系,从三塘岩洞口村高石庄起,经原落处乡、白泥塘乡、鸡场乡、吹聋乡、阿弓乡、倮木乡、白泥乡、水营乡插入普定县鸡场坡。织金县河流总长450.41公里。分属三岔河和六冲河流域。其分水岭自西向东南斜穿县境,县内河流均依此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或向东北流入三岔河或六冲河。流入三岔河的有石干河、康家河、喇叭河、磨中河(两河汇合后又称歹阳河)、蒙坝河、三塘干河等12条;流入六冲河的有底那河、织金河、箱子河、杨柳河等7条。
【气候】织金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润气候。因受季风影响,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季风气候特点:冬半年(10~3月)日照少,湿度大,蒸发少,冷空气活动频繁,阴雨天气多。夏半年(4~9月)则相反。年平均气温11.6~15.4℃,最高温度30.1~35.2℃,最低温度9.2~12.7℃。城关地区多年平均温度为15℃,最冷(1月)多年平均温度为-2.8℃,最热(7月)多年平均温度为22.5℃,极端最高温度32.6℃。年较差温度为18.5℃。137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均在零下5~6℃。无霜期为365天,年日照1029.2小时。织金县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水热同步。系全省暴雨中心的县份之一,年降雨量1769.5毫米居全省第五位。从县内5个雨量点的资料记录来看,以南部的珠藏为最多,年平均雨量为1574.0毫米,北部的以那架为较少,多年平均雨量为1261.4毫米。
【政府网站】http://www.gzzhiji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