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20°42′-120°51′)和北纬(27°54′-28°1′)之间。东朝东海,南接瑞安市,西邻鹿城、瓯海二区,北濒瓯江,与永嘉县、乐清市隔江相望。
龙湾历史悠久,古属瓯越、东瓯。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居住,过着渔猎和原始的农业生活。春秋战国时期,龙湾成为越国辖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北方处于战乱之中,这一带却比较平静安定。唐宋以来,龙湾作为温州城的东部城郊,经济文化不断发展。
1984年12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200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属瓯海区的永中镇、沙城镇、天河镇、海滨镇、灵昆镇和瑞安市的部分区域(塘下镇梅头办事处)划归龙湾区管辖。2002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2011年4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又一次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2012年,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文件要求,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
龙湾海、陆、空立体交通齐头并进,水、电、路、通讯等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新龙湾的战略目标,先后完成了灵昆大桥、扶贫开发区和海城输变电工程等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温州永强机场坐落龙湾境内,“市门第一路”机场大道贯穿全区;区内建有温州港最大的码头-龙湾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直通龙湾港区,并在状元设客货站;沿海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温州大桥也从状元经过;龙湾交通中心已被列为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站场之一。
龙湾境内河网交错,属温瑞塘河水系,有状元河、蒲州河等数十条大小河流。这些平原内的河流交叉成网,四通八达,河面宽度大多在20米到50米之间,水深在3米到5米左右。一年四季,除了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之外,还可养鱼、种菱、植藕等。
龙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是温州的“ 鱼米之乡” 。至2022年,全区耕地面积8.4万亩,林地总面积7.55 万亩,森林覆盖率20.9%, 蔬菜种植面积3.3万亩,海涂养殖4万亩,淡水养殖2.12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花卉、水果等,其中以大岙溪杨梅、龙牌花椰菜尤为著名。主要养殖品种有文蛤、对虾、青蟹、沙蟹、鲢鱼等,其中灵昆的文蛤驰名中外。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用花岗岩、高岭土等矿种。
龙湾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龙湾区重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挖掘和弘扬“瓯越文化”。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堡永昌堡、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龙湾古炮台、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龙岗山遗址、建于唐朝的国安寺、建于宋朝的千佛塔、建于明代的玄真观,保存着众多的摩崖题刻、古代墓葬、名人诗碑、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点缀于青山碧水玉石之间,自然风光与人文英华浑然一体。
龙湾区积极培育宜居宜商宜创业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扎实开展了机关“效能革命”,建立了效能监察投诉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有力地改善了龙湾区投资和发展的软环境。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行动、机关干部下基层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软环境建设中积极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截至2023年,全区已形成低保、五保、灾民救济、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助学救助、就业培训救助等主体性救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种类比较齐全、基金来源多渠道、覆盖范围全方位、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形成了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体化统一管理的模式。
【位置、交通】龙湾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原与洞头县隔海相望,现通过灵霓大堤与洞头县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鹿城二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龙湾区是温州市区的东大门,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横穿全区,将龙湾区中心与温州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龙湾区又是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龙湾区的灵昆岛扼居瓯江之入海口,地处温州市区、乐清市和洞头县三地交界的江海之中,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温州半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行政区划】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1984年设区。陆域面积323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2011年4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又一次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2012年,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文件要求,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区本级管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状元、瑶溪等6个街道。2022年龙湾区常住人口73.29万人,户籍人口34.38万人。
【地形、地貌】龙湾区的东部地形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西部是以岩体裸露为特征的大罗山,大罗山以西为温瑞平原。
①滨海平原:西起大罗山,东到海岸,北靠瓯江,南至瑞安市的莘塍平原,面积约有150平方千米。平原南北长,东西窄,永强塘河于平原西部纵贯南北。平原地区气候宜人、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②大罗山:大罗山位于温州市区东南,东近东海,北达瓯江口,南连瑞安市,西接瓯海区,山体面积114平方千米。大罗山,因其峰峦状似罗伞,又形如大箩,故名大罗山。大罗山顶海拔704米,位于龙湾、瓯海交界。大罗山岩石结构大多为花岗岩,山体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体大多裸露,山势婉约柔和。大罗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隽秀。山中有仙岩、茶山、瑶溪和天柱寺四大景区,其中瑶溪和天柱寺景区在龙湾区境内。
③河流水系:龙湾区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全区有主要河道267条,总长度为416千米,总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其中属温瑞塘河水系(蒲州、状元、海城)有42条河道,总长度为69千米,面积为173万平方米;永强塘河(永中、瑶溪、永兴、海滨、沙城、天河)有225条河道,长度为347千米,面积为664万平方米。轮船河、上横河、中横河、瑶溪河等为主要河流(道)。
④海涂:龙湾拥有68公里长的海岸线,蕴含这丰富的滩涂资源。从卫星云图分析,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沿海岸共有涂滩资源面积19,600公顷,龙湾占有一半以上,约13,800公顷,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达10,953.33公顷。这些海涂将是龙湾经济发展非常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围垦约3480公顷,其中灵昆766.67公顷、丁山606.67公顷、永兴826.67公顷、天城626.67公顷、海城606.67公顷。
⑤灵昆岛:位于瓯江入海口,岛西有双昆、单昆、劈牌三座小山中流砥柱,小山东面成为缓冲地带,瓯江与海潮的泥沙淤淀逐成冲积平原。传说曾称淋干岛。岛上地势低平,海拔在2.6米~3.5米之间。地表物质组成为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或粉沙薄层。灵昆岛东与洞头百岛遥遥对视,南与温州工业园区和海滨街道隔江相望,北与乐清市七里港区一衣带水。全岛总面积为55.0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总面积2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0.05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833.33公顷,可利用滩涂面积3800公顷,东部的灵昆浅滩向东倾斜延伸到洞头海域,其面积因泥沙淤积而逐年扩大,土地后备资源相当丰富。全岛一片青翠,一年四季,花果不断,鱼鲜不绝,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有,确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特色产业】
基本概况:近年来,龙湾区相继出台了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及阀门产业提升计划,形成了5+3产业协同培育机制,扎实推进阀门、不锈钢、制笔、制鞋、服装等五大传统产业及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建立龙湾区(高新区)产业培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相关工作机制》,建立“一个产业、一位领导、一个工作组”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龙湾区(高新区)工业项目准入试点工作方案》、《工业用地项目达产联合验收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全区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同比增长32.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34.4%;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企业11家,新增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新增1家企业入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新增企业上云602家。重点打造DXC温州国际云软件生态平台,加快集聚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头部企业和高水平数字经济孵化项目。加快北斗卫星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北斗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为特色的国家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5G、通信卫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大唐5G、麦田能源等项目建设、投产,推进龙湾国际云软件、赛泷科创湾项目和卡易智慧医疗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培育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
智能阀门装备产业:阀门产业是龙湾区第一大支柱传统产业,形成了以通用阀门为主,不锈钢、铸造、锻造、执行器、法兰、管件、密封件和标准件等与之配套的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阀门城”国家级金名片及“国家火炬计划龙湾阀门特色产业基地”、“温州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区域品牌,是全国区域规模大、产值高、产品品种齐全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涵盖共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通用阀门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30%,温州市场占有率65%,其中不锈钢阀门占全国年产总量的40%以上,不锈钢球阀占全国市场的60%。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8.58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17.1%;拥有规上泵阀企业99家,占全区规上企业19.2%。
高端特殊钢产业:不锈钢产业为龙湾区第三大支柱传统产业,经历多年发展,龙湾已成为我国不锈钢主要集散地,已获得“中国不锈钢管无缝管生产基地”和“省级专业商标基地”称号,全区不锈钢产品有不锈钢无缝钢管、不锈钢焊管、不锈钢精密管、不锈钢管件等,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省不锈钢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龙湾)、不锈钢行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2022年不锈钢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1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9.8%,拥有规上企业51家,占全区规上企业9.9%。
时尚鞋业产业:龙湾制鞋产业主要以精品女鞋制造为主,已形成以鞋生产企业为中心,包括鞋底、鞋材、鞋饰、制鞋机械设备等配套生产企业在内的女鞋生产特色基地,拥有“中国鞋都女鞋基地”、“浙江省女鞋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称号。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81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4.3%;拥有规上企业39家,占全区规上企业7.6%。
高端制笔产业:龙湾拥有“中国制笔之都”、“浙江省制笔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浙江省区域名牌”和“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制笔基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品牌最集中的制笔生产基地。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77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4.3%;拥有规上企业13家,占全区规上企业2.5%。
时尚服装产业:服装产业为我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以精品男装制造为主,已形成了包括原材料、设备、技术、劳动力和配套服务等关键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3.91%;拥有规上服装企业18家,占全区规上企业3.5%。
【龙湾名片】
2002年,“中国制笔之都”的称号花落浙江温州市,这是对温州制笔行业20多年发展成就的肯定。
温州市制笔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由原先的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生产,发展成现在的公司化、集团化生产经营,共有各种制笔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其中,温州制笔协会会员企业185家。2022年,预计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占全国1/4,居全国首位,出口交货值20亿元。主要产品有水彩笔、活动铅笔、圆珠笔、自来水笔、水性笔、中性笔、记号笔、荧光笔、蜡笔、木杆铅笔等10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120亿支,橡皮擦、三角板、直尺、圆规等文具及笔头、铅芯等笔类零部件企业也初具规模。
坐落在温州农业示范区内的“中国制笔之都”,以制笔为主业,发展相关的文化用品产业,并向多元化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拓展,努力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笔类文化用品商店的集散贸易基地,笔类人才培训交流基地,笔类科研检测基地和中国笔文化的教育基地等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基地。
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温州制笔业辉煌成就的取得,温州市制笔协会功不可没。1996年9月28日,温州市制笔协会成立。10年来,这个民间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内涵及服务协调功能,服务于会员、政府与社会,全力维护行业权益,造就了今天行业协会的整体凝聚力与区域品牌影响力。温州市制笔协会两度被中国制笔协会评为先进集体,两度被温州市评为市级行业协会示范单位,成为温州市十大知名行业协会之一。
面对国内制笔行业的竞争及与国外制笔行业的差距,温州市制笔协会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品牌,创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行业有注册商标200余个,比10年前增加1.5倍,95%以上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温州制造”在温州制笔行业已成为响亮的口号。截止到2006年9月,全行业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个,温州市知名商标3个,温州市名牌产品6个,协会还拥有集体商标2个。2002年4月,中国制笔协会推行品牌战略,评定爱好、天骄、环球、文泰、天丰、盛丰等企业的6个产品为中国制笔名牌产品。经过努力,温州制笔行业的中国制笔王企业由4家增加到10家,中国制笔名牌产品由6个增加到31个,还有7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制笔专项王称号,在整个制笔行业形成了一个品牌群体。2005年,温州市制笔协会获“浙江省制笔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称号。
园区建设储备后劲
2005年9月29日,中国笔都工业园区举行入园企业进场施工典礼,一个崭新的中国笔都工业园区即将在温州东部崛起。这得益于温州市制笔协会的远见——2000年协会二届二次会员大会上提出规划500亩土地用于制笔工业发展的计划。
中国笔都工业园区总投资达3.5亿元,2007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多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全行业20%的制笔企业的厂房条件将得到改善。
截至2006年9月,全部企业都已通过入园土地预审,已建的中国笔都安心公寓给笔都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已开工建设的10万平方米温州文化用品市场将使园区配套更齐全,功能更完备。
【政府网站】http://www.longwan.gov.cn/